医保DRG改革真相:省钱还是害命?医生被迫当会计,重症患者遭嫌弃!

医保DRG改革真相:省钱还是害命?医生被迫当会计,重症患者遭嫌弃!插图1

一台能同时解决的阑尾炎加胆结石手术,被医院硬生生拆成了两次做,医保DRG支付下的患者被迫成为精算游戏的牺牲品。

王先生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,麻醉即将生效。突然,医生俯身低声问:“手术中发现您还有胆结石,要顺便处理吗?不过得自费——如果走医保,这次只能做阑尾炎,胆结石得下次再做。”

他瞬间懵了:一次麻醉、一次开刀能解决的问题,为什么要分两次受罪?

这不是虚构的故事,而是医保DRG支付改革下正在全国医院上演的真实场景。当医生被迫在“救人”和“亏钱”之间做选择,当癌症患者被建议“到外面买贵药”,当ICU变成医院的“亏损部门”——我们不得不问:这场以“控费”为名的医保改革,究竟是在省钱,还是在害命


01 什么是DRG?医保支付的大变局

想象一下去医院吃饭:以前是点多少菜付多少钱(按项目付费),现在是按“酸菜鱼套餐”、“红烧肉套餐”定价(按病种付费)。这就是DRG(疾病诊断相关分组)的核心逻辑。

医保局将成千上万种疾病打包分组,每组明码标价。比如普通肺炎治疗“套餐价”1万元,医院花8000元治好,能赚2000元;若花了1万2,超出的2000元就得医院自己承担。

2019年国家医保局启动DRG试点,目标直指愈演愈烈的过度医疗。人社部医疗保险司曾指出:中国30%的医疗消费属于过度医疗

改革成效确实显著:昆明一位心梗患者做冠脉支架手术,费用从2018年的3万余元降至2023年的2.6万余元,住院时间也从8天缩短到6天。2022年全国101个试点城市节约医保基金69亿元。

但当医院从“赚钱中心”变成“成本中心”,医疗行为开始悄然变味——一场波及医患双方的阵痛才刚刚开始

02 被“打包价”扭曲的医疗行为

“我们科室去年亏了几百万。”广州某肿瘤医院外科医生张曼坦言。她给30多位患者做了肿瘤手术,DRG支付下平均每人让医院倒贴4-8万元。

为避免亏损,医生们被迫“精打细算”:

  • 化疗时限制使用昂贵的靶向药,建议患者自费外购
  • 遇到双侧甲状腺结节患者,拆成两次手术做
  • 病人花费接近DRG限额时,无论是否痊愈都办理出院

更魔幻的是编码游戏。由于医保付费主要依据主要诊断,当患者同时患有两种疾病,医生可能将支付标准更高的诊断填为主要诊断。这种“低码高编”行为已成为DRG的全球通病。

“一次手术只能写一个主要诊断,次要诊断医保付费会打折。”张曼解释。与其同时处理胆结石和阑尾炎亏本,不如分两次手术赚钱。

当医疗变成算术题,医者仁心该何处安放?

03 重症患者的困境:医院里的“赔钱货”

在武汉市某三甲医院ICU,赵诚医生和同事们面临“收一个,亏一个”的困境。重症患者通常多脏器衰竭,治疗费用像无底洞。

一位年轻车祸患者改变了他的认知。患者下肢、胸腹部严重外伤,上了ECMO(人工肺)。尽管这是医保报销比例较高的治疗,但40多天的ICU救治、多次输血和手术后,医院仍倒贴十几万元。

RW值(疾病严重程度权重)再高也覆盖不了实际成本。”赵诚无奈地说。重症医学科、血液科、肿瘤科成为DRG下的“亏损重灾区”,因为现有分组无法准确反映复杂危重症的真实资源消耗。

当医院绩效与DRG结余挂钩时,医生收入直接受影响。结果显而易见:病情复杂的患者被委婉劝离——“我们看不了,您去上级医院吧”。

同济大学段涛教授直言:“医生不能接受治了复杂病人后,还要负担超支费用。”

04 救命药消失,患者自费的无奈

医院的药房也悄然发生变化。常用药“血塞通”消失了,慢性病药物经常断供,连手术必需的人血白蛋白都开不出来。

江苏张先生的父亲接受肺移植后感染,医保范围内的人血白蛋白医院开不出,他被迫自费7万多元外购。本该医保报销的药,最终从患者口袋掏钱。

DRG模式下,医院药房变成了成本中心。高价药、进口器械成为“赔钱货”。心梗患者想用进口支架?医院可能摊手:“只有国产的”。

创新技术应用也遭遇寒流。高成本的靶向治疗、机器人手术在固定支付标准下举步维艰。一位医生透露:“我们医院的设备都不更新了,手术时故意延长半小时,只为把几百块的缝线换成几块钱的。”

当医疗进步被成本束缚,最终受损的是患者的生命质量。

05 医保局的补救与新规

面对医疗界的强烈反应,国家医保局今年7月打出“补丁”:推出DRG 2.0版分组方案

新版方案针对13个“重灾区”学科优化:

  • 重症医学、血液免疫、肿瘤等科室获得特别关注
  • 增加33个核心分组(ADRG组)
  • 409个分组更契合临床实际需求

更关键的是建立“安全阀”机制:对复杂危重病例开放特例单议通道,数量可达总病例的5%。这意味着病情复杂的患者不必再被当作“赔钱货”。

北京则试点更激进的方案:“新技术除外支付”,允许创新药、创新医疗技术不纳入DRG打包价,单独结算。为重症患者使用前沿治疗打开一扇窗。

医保预付金制度”也在铺开:医保部门可向医院预付1个月资金,缓解医院垫资压力。

这些补救措施能否挽回医生那颗受伤的心?还有待观察。

06 商业保险的新机遇

当基本医保“保基本”时,商业保险正在填补DRG留下的保障空白

多家保险公司推出突破DRG限制的产品:

  • 覆盖公立医院特需部、国际医疗部(DRG限制较小)
  • 院外抗癌药直付服务(解决医院不进贵药难题)
  • 20年保证续保医疗险(锁定长期保障)

新华保险的“康健长佑”甚至承诺:患者在特需部做手术,提供费用垫付服务,不用筹措动辄数十万元的押金。对需要进口支架、靶向药的患者,这无疑是雪中送炭。

“现在给客户设计保障方案,无社保版本医疗险成为首选。”一位资深保险顾问透露,“否则DRG下患者自费部分可能翻倍。”

当医保在“省钱”与“救命”间走钢丝时,商业保险正成为患者体面就医的安全网。


07 观点:生命不该被定价

一位骨科医生曾面临残酷抉择:糖尿病足患者按DRG标准只能截肢,但保肢治疗要超支10万——这笔钱得从医生工资里扣。看着组里背着房贷的年轻医生,他最终咬牙:“腿要保,钱我们赔!”

这场景揭示了DRG困境的核心:当医疗价值被简化为数字编码,当生命被贴上价格标签,再精巧的制度设计都会失去温度

医保需要可持续性,但患者更需要有尊严的救治。医生本该专注治病,而不是拨弄算盘!

亲爱的用户,别再为保险规划烦恼啦!点击下方图片,立即解锁价值800元的超值福利!资深规划师1对1免费咨询,专属方案量身定制,现有保单深度分析,投保全程免费协助,理赔无忧终身守护。抓住这次机会,为您和家人打造完美保障,让未来稳稳的!立即点击下方报名入口,开启专属保障规划之旅,买保险不掉坑!

原创文章,作者:谱蓝保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pulanbx.com/bxzs/213551.html

(0)
上一篇 3小时前
下一篇 3小时前

文章推荐

微信扫一扫
微信扫一扫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